您的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伤事故分析报告如何写(关于作业班组职工受伤分析报告)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8 08:49:59     编辑: 安全调研室

事故经过:


2023年3月9日上午9:00左右,作业工班职工唐某在作业间探伤台旁,对停放在地板货架上的14个冲压配件进行外观检查、涂打标记和抄号过程中,同班组职工唐某荣用鹰嘴钢线钳剪断捆绑固定冲压配件的铁丝,铁丝剪断后冲压配件重心不稳从货架上倾倒,其中一个冲压配件砸到蹲在一旁抄号的唐某右脚脚背,造成受伤。事情发生后,现场作业职工立即通知在附近作业的班组副工长刘某强和班组安全员王某,刘某强了解情况后立即电话通知工长蒋某林,蒋某林从料库赶回查看伤情后立即电话向车间副主任陈某报告。9:05分车间领导及管理人员到达现场查看,发现唐某右脚脚面肿胀、有淤青,表情痛苦,简单了解伤情后由安全员将受伤职工唐某送往荆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11时20分,经人民医院急诊科确诊,唐某为右足第1-5跖骨骨折,随后办理住院治疗。

原因分析:

1.作业人员唐某荣安全意识淡薄,违反荆州公司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人身安全类别物体打击项点人防管控措施第1、2条之规定,没有检查确认工具物品安全可靠,盲目作业;没有做好相互间的呼唤应答,安全互控职责未落实。在剪断冲压配件捆绑铁丝时未观察现场环境做出安全预想,未进行呼唤应答提醒在附近的作业人员进行避让,盲目作业是造成此次人身伤害的直接原因。

2.作业人员唐某违反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之规定,未按规定穿着防砸劳保鞋。安全防护意识差,在狭小空间作业时未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不及时了解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此次人身伤害事故的间接原因。

3.作业间作业环境拥挤,无法进行分区作业以及冲压配件木质托盘不稳固,放置不稳是也是造成本次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4.班组管理人员安全作业意识差、安全管理能力不足、安全风险研判不充分,日常作业发现存在剪断冲压配件捆绑铁丝后会造成冲压配件四面倾倒情况,存在安全隐患,未引起班组重视,未进行相关方面的安全防护、安全教育警示和安排。车间多次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班组均未能意识到隐患存在并上报是此次事件发生的管理原因。

5.班组及车间包保人员安全管理不到位,班前点名检查未发现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着正规劳保鞋,未能有效落实检查管理责任是此次事故发生的管理原因。

6.车间、班组网格化安全检查履职不到位,网格化安全检查及日常检查中均未发现并提出隐患整治是此次事件发生的管理原因。

三、责任认定:

经分析认定此次人身伤害属于严重安全隐患。

直接责任者唐某荣,负主要责任、唐某负次要责任;

工班长蒋某林、副工长刘某强、班组安全员王某、车间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负管理责任。

四、整改措施:

1、作业工班立即组织制定作业间班组交叉作业流程,明确在作业间狭小作业区域内作业的相关安全自控、互控职责,一是针对在空间内有交错的作业先后顺序及流程、安全警示责任人以及作业人员人数和站位;二是针对时间上有交错的作业先后顺序及流程、安全警示责任人及作业人员人数和站位。

2、各作业点立即组织按第1条措施要求针对流水线作业区域、推送及吊运作业、叉车装卸作业进行相关整治,明确交叉作业流程及安全警示人员。

3、作业间冲压配件划定抄号、解绑作业区域,明确抄号、解绑冲压配件作业流程及人员,明确上下道工序交接程序,未明确交接不得进行解绑作业,未警示清场不得进行解绑作业,严禁冲压配件解绑时作业区域1.5米范围内有其他人员。

4、作业工班及车间各班组加强班前会检查职责落实,班前会必须认真检查作业人员规范穿戴,特别是存在重物脱落打击隐患的重点岗位,必须穿着正规防砸劳保鞋。未按规定穿着严禁上岗作业。

5、作业工班及车间各班组加强班前会及开工前工作布置,明确小组各人员分工职责,避免相互交叉互扰,理顺工作流程,杜绝打乱仗及各自为战式作业,并有文字记录体现。

6、对本次事故责任者按规定进行相应的经济责任考核,强化责任追责落实,警示全员。各班组加强宣传教育,狠抓违章管理、隐患整治,全面强化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7、按上级相关规定组织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严格培训流程,确保安全培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培训不合格严禁上岗作业。

8、全车间组织开展《人身安全专项检查整治》活动,以人身安全防范为重点,从夯实管理基础、重点巩固即有防控措施、查漏补缺隐患项点等三个方面开展全面整治。

9、车间、班组立即组织全体职工深刻汲取教训,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对工具设备、流水线作业及狭小环境作业等安全重点岗位进行风险辨识研判,完善防控措施,强化安全互控、风险卡控措施落实,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0、强化落实网格化安全检查制度和要求,督促作业人员作业中严格执行呼唤应答、安全互控规定,落实监督检查职责,抓好日常检查督促,确保风险卡控措施有效落实。对安全履职不利或履职检查不到位、监督检查长期发现不了问题、解决处置不了问题的管理人员给予通报考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