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8 08:52:01 编辑: 燕虞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构建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其思想基础源自于xx校长提出的“单元整体课程”的三个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包括: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科知识的组织结构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发现学习理论: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的联系,倡导将数学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基于这些理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注重整体规划、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交流互动和评价反思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旨在实现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了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领导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不仅仅改变教学方式,更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整体规划:教师需要从整体上规划数学大单元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形成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教学体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主题探究的方式,自主探究单元知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和本质。
交流互动: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潜力。
评价反思: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而不是仅仅看重成绩和分数。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后,再次认真学习了“课程理念”板块,感悟最深的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提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呈现这三个方面,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指南。
新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强调了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结构化整合”。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念,“2011版课标”并没有专门的论述,可以说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创新。“结构化”首次写进课标。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是最基础的部分,结合合肥市开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谈谈对大单元教学的认识。
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是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的有益探索。将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块”,让学生在“板块”式的学习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要努力建好数学知识的“承重墙”,打通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知识点的“隔断墙”,为孩子建好数学知识的大厦。只有真正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才会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见到数学教学的“真面目”。这样,才能回归数学教育的原点,真正坚守数学教育的常识。
三、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含义
小学数学的“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知识块”,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核,提升数学素养,并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在实践中,教师会精心选择、重组和整合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组块化”。同时,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学习主题,学生会开展数学“板块”式的探究活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化”。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圆融通透”的特点,使得数学教学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大单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大单元教学”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整合和有序设计,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开展“板块”式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数学素养,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最优化。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圆”——整体把握教材。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视野和认知高度,是数学课应有数学味儿的品质保障。
(二)“融”——融化认知冰点。把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先期诊断和基础评估,了解学生认知冰点。教师巧妙设计有温度的数学活动,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温度,能够化解数学认知上的障碍。
(三)“通”——变通数学能力。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深度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四)“透”——透彻领悟本质。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建构,让学生“看得清、讲得明、想得深”,能够在繁杂的数学现象中透彻理解知识的本质。
“大单元教学”突破了线性教学的模式,能够聚焦教学重点,把握学生认知障碍,拓展教学时空,更具有灵活性,让学生不断感悟数学思想,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四、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不回避知识的教学,而要真正找到“抓手”,让知识更有力量。因此,努力让孩子寻找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块”,真正拥有核心的数学知识,让知识在课堂中不断“裂变”和“增殖”,从而形成关键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解构学习内容,从知识视角梳理学习单元。
从课程内容分析的角度而言,以单元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剖析比以往以课时教学为基础的备课方案更加重要。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对某一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解构,包括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等。
( 二)打磨教学结构,从课程视野编织学习模块。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而言,大单元角度下进行课程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恰当完善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美国教育和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好一门学科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这里面所说的知识结构,指的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认为的整体性结构,还包括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关联结构。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类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宗旨所在。
(三)整合系统思维,从思维视域优化学习序列。
实施大单元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掌握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以交换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乘法为何满足交换律,而减法和除法却不满足。同时,我们为何可以通过举反例来验证减法和除法不满足交换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运用交换律的例子,并借助题目进行互动教学。例如,对于235+124+95这个式子,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写出几个和它相等的式子?这种普适性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对学生后续学习其他相关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好的数学学习是可以传承和传递的,大单元教学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益,大单元教学在数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传递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能够掌握核心的数学概念、习得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数学意识,进而获得关键的数学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一)掌握数学核心概念。一致性的本质在于贯通,价值在于简化和统整。新课标里“一致性”是首次出现,一共18处,可见其频率之高,地位之重要。只有掌握掌握数学核心概念,建立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才便于迁移。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有一些核心的数学概念。例如,“数的认识”中的“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关系”、“位值制”是核心概念。
因此,在“10的认识”一课就要突出“核心概念”,舍得花大力气教学有关数概念,在核心概念教学上肯于“着力”,便于学生后续拓展数域范围,顺利迁移认识更大的数。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本节课”的教学,而要放到“本单元”中考量,更要有“大单元”教学的格局,才能够“跳出教材看教材”。
此外,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更要注重数学本体性知识的培植,重视“凑十”和“破十”法,其着眼点就是突出“数位”“计数单位”在“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认知中的中心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孕伏”、“渗透”、“迁移”和“交错”的方法,适时进行训练,就会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二)习得基本学习方法。
数学课,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使之学会阅读数学课本和课外读物,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将学生推向课堂正中央,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以此真正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四个“板块”,以几个核心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自学,你又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这样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引领儿童进行自学。
这样,在数学课的每一个“板块”中,都有清晰的目标意识,让课堂变得简约而厚重。这样的“板块”教学,让学生会读、会问、能想,掌握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数学学习状态。
(三)形成良好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这将对儿童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当学生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需要学会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尝试新的数学“大单元教学”,开发序列的主题式教学课程。
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可以开设校本课程“思维导图画数学”,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画图方法。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画数学”有意识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从入学时就养成画图表达和探究的习惯。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熏陶,学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需要结构化,关注教学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单元课时教学的组织形态。有效归纳和整合数学知识点或主题式学习活动,真正落实减负、增效、提质。
从“自然单元”教学到“大单元”和“超单元”教学,从数学内容的纵向建构到多学科内容的横向融合,从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组到致力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建设,从教材教法改革到教研方式的转型,这将引发小学数学教育的一次“新革命”。
实施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能够让数学更具魅力,让儿童更加亲近数学,使得课堂教学别开生面。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的、基于兴趣的。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在大单元视角下提炼教学要点,整合相关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学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突出本质、渗透文化、实现关联”,让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真正被激活,数学思维方能尽情地流淌,这才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应有意义和价值。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以此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弄明白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见,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是推进“双减”的一剂良药。